服务电话400-108-1087

以巧问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2011.12.16

 

    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孩子首先需要学会思维能力。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台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孩子。

    孩子读书、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其实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培养思维能力”,这句话很有道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

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父母在提问时,最好使用开放性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只问“对或错”、“是不是”等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rl等等。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而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这样的提问更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