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作为学校和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挖掘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事实上,中国家长的一些行为会无意识地抑制孩子的这种能力。"(文章来源:南都周刊)
让孩子懂得自己是身体的主人
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年幼的小朋友,总喜欢逗上两句,开两句玩笑。此时的孩子,总是被要求有礼貌地回应爸爸妈妈的朋友。否则,很容易招来父母一句,"大人跟你说话呢,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啊?"
"但是这个人只是父母的朋友,小孩子跟他/她很可能毫无交情,凭什么一定要回应呢?这样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大人跟我说话总是需要我回应的,大人总是需要我尊敬的。这样的孩子,总是时刻顾及大人,一旦遇见不怀好意的成年人,都比较容易顺从、上当。"孟迁解释道。
而当儿童面临成年人的侵犯时,日常教育中让孩子养成的对大人的顺从,便会成为帮凶。
"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反复强调的,总是如何提防陌生人,而从国内外的调查来看,85%以上的侵犯都来自于熟人。所以,让孩子明白只有他/她是自己的主人,别人不可轻易触碰是多么重要,不管对方是老师、亲戚、邻居、父母的朋友还是陌生人。"
做游戏模拟危险场景
人类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会因为‘惊讶’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而失去本能的反应,形成人的木僵状态。学校的暴力伤害儿童事件,有不少孩子面对恐惧的时候是处于木僵状态而受到伤害。换句话说,这些孩子在平时真的都是非常听话的孩子,老师没有说或没有叫他们去做,他们不会去做。同样,面对危险的时候,没有指令他们不会有反应。学校可以引进游戏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危机的有效应对能力,比如逃跑的方向、路径、求援的对象和方法。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得来。
避开教育中的禁果效应
对于年幼的孩子,总有许多事物会被家长贴上禁止询问、禁止触碰,甚至禁止知晓的标签。
而所有的禁止,都会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和家长的一时疏忽,而成为危险的可能性。
熟人是孩子最不设防的空间,如果家长要防范熟人伤害的发生,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平时家长要养成自己去哪里或干什么、去多久都要同孩子说明白的习惯。比如,妈妈告诉孩子去哪里拿什么东西、几点回来、在哪里等候等信息,这个时候另一个熟人来想带走孩子,那他的信息是否同妈妈信息相符,孩子的防御心就会起来。
即使对于电视新闻中的伤害儿童事件,也不必刻意回避,应对孩子的疑问,甚至恐慌,最好的解决办法,依然是告诉他/她,那是怎么回事,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才能保护好自己。
最大程度的告知+最大程度的关爱
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给孩子确定的安全感,并确定自己是受关爱的;让孩子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个环节,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和孩子们讨论可能使孩子害怕的灾难等。
最大程度的告知+最大程度的关爱=孩子最小程度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