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400-108-1087

仔细揣摩孩子的真实心理

2012.01.07

优尔教育专注于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儿童智力开发的研发和实践。

 

    5岁的小冲第一次跟妈妈去幼儿园,看到墙上贴着许多小朋友的画,大声嚷道:“谁画的画?丑死了!”妈妈很尴尬,责备儿子不应该这样说。

    但一旁的老师却懂得他说这话的真实意图,笑着说:“在这里不要求小朋友画得多么好,你喜欢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

    小冲露出满意的笑容,因为老师解答了潜藏在他心底的担忧:“一个不会画画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怎么办?”

    接着,他看到地上摔坏的玩具车,又捡起来煞有介事地追问道:“谁摔坏的?”妈妈说:“关你什么事?你又不认识这儿的人!”

    这时还是老师懂得男孩的心理,说:“玩具本来就是给大家玩的,有时候坏了,没关系的。”

    小冲探询的问题获得了答案,十分满意,对妈妈说了声“再见”,就亲热地拉起老师的手。幼儿园的第一天,顺利开始了。

    有时,孩子的话语并未表现他的真实心理,这就需要父母费一番揣摩“功夫”。不要老以为“小孩家懂什么”,孩子的心理感受有时是很复杂的,需要父母仔细揣摩和用心理解。

    暑假即将结束,陆京伤心地哭了,因为他形影不离的表姐何乐就要和他分别了。妈妈对陆京说:“你都整整10岁了,怎么还动不动掉眼泪,像个小女孩?”

    陆京狠狠瞪了妈妈一眼,奔向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弄得母予俩一整天都不开心。

    这个例子告诉家长:即使在大人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上,也必须认真揣摩孩子的心理感受。陆京的妈妈如果明白:儿子当时内心需要的是别人的同情而不是教训,说些表示理解的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何乐走了,你会感到寂寞的。”“相处长了,突然分开,有一阵子是会不习惯的。”这样的回答一定会使儿子感到亲切和欣慰,因为妈妈的话对他的痛苦起到了安抚的作用,而说教和训斥则刚好相反。

    很多父母不是没有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亲子间有效交流的基础是理解和同情。

    10岁的郭品气恼地回到家里:由于天公不作美,他与爸爸外出野炊的计划泡汤了。碰巧,他的母亲不久前咨询了家教专家,她知道:儿子没能出去野餐,非常失望,想要家长分担他的不愉快,理解他的心理感受。于是她说:“看起来你很懊恼。”儿子说:“是的。”母亲说:“你一直盼着这次野炊?”儿子说:“可不是吗!”母亲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偏偏老天不作美。”儿子说:“是的,真不走运。”

    沉默了一阵,郭品劝慰自己说:“没关系,反正下次还能去的。”他的怨气消散了,整个下午和妈妈都相处得很愉快。

    孩子在冲动时往往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论是劝告、安慰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会接受。他只希望别人理解他,了解他在特定时刻的特殊心理感受和感情体验。如果父母善于察言观色,“善解人意”,能摸准孩子真实的心理,搔准孩子的“痒处”,何愁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