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400-108-1087

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2013.08.06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有一种亲和力,从而缩短与教师的距离,架起师生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感到“老师对我有很大的期望”,从而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培养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位老师都有会因人而宜地想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设法找到兴趣源。我认为有下面几点可参考:
  1.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持之以恒地努力,去实现一个一个的小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的大目标。记得曾看过一篇介绍山田本一的日本马拉松运动员的文章。虽然他的个子矮小,却曾经在1984年和1986年度的世界马拉松邀请赛上,两次荣获世界冠军。当记者问及他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时,他说自己完全是凭借智慧战胜对手的。直至后来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就比如说我们在教孩子学习写作文的时候,刚开始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出用词优美、语句通顺、布局合理的文章,而是一开始要求他们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就行了,哪怕是“流水帐”也要肯定他们,只有这样才会培养他们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2.培养自我成功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什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讲“做学习的小主人”这一课时,让学生先能初步制定简单的学习目标,并能坚持一个周,当一个周下来,如果通过调查发现能按此计划做好时,就可以奖励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当学生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时,我们再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如怎样才能有效预习或查资料的方法,争取做到事半功倍,当感觉孩子有了进步时,我们可以毫不吝啬的表扬他们,甚至可以奖励他们看或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画或乐器等;趁此东风,我们继续引导学生不仅要做学习的小主人,还要做生活中的小主人时,使他们的主观认识更深一步,自我约束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做到不仅会整理自己的书包,还会整理房间,能独立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此时,我们就奖励他们集体外出游玩或进行一次班级联欢等等。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学习的直接兴趣。
  3.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中那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四是保持兴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断地提问题。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你的学习就带有目的性,就有了兴趣。准备一些问题是很容易的,仅仅把每节的标题看成问题就是了。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开始强迫自己详细看下去,但是,一旦真正的往下看,就会被吸引住。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转变角色,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教授枯燥乏味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合作讨论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一旦形成,就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己就知道何时该干什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上课习惯;培养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动脑钻研的思维习惯;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培养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培养定时、定量的习惯;培养自我调整的习惯;培养复习、预习及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举手发言的习惯;培养每天整理书包的习惯等等。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学生的一种力量,因此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和控制下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缺点,完善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有效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在初步养成后,逐步由课内发展到课外,使学生的习惯养成从授学转化到自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又是随着习惯的形成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我们更不能忽视。
 
  三、培养学生专注的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会倾听,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注意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用心听课开始,倾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扩展应用到学习中,以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举一反三”也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自学能力的学习,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也就更谈不上扩展运用了。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明确目标,引导倾听;创设情境,乐于倾听;恰当评价,鼓励倾听;教给方法,善于倾听。总之,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细化“听”的要求,让学生当“小老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等,只要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了老师的讲话和同学的发言,只要在课堂上做到了“爱听”“乐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认识总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在小学阶段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起点,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与动力。为此,教师首先在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和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以亲切柔和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变不敢提问为敢于提出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多向性、求异性、逆向性的角度发现问题。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技能:如在教“勿忘国耻”这一单元,重在了解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让学生探求中国近代屈辱的原因,从中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当在教“被掠走的中国国宝”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挑疑,从课题中发问,引导学生从词句与主要内容发问,引导从字里行间挑矛盾发问,以常理推疑问,课后拓疑等,树立学生发现问题的信心。对此有的学生就会问:“我们的国宝被谁掠走了?为什么我们的国宝会被掠走?……”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这些疑问,我们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课前通过看书、上网去广泛了解这个时期的相关历史资料,这就避免了下面枯燥的讲解和学习。而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又有学生发问:“我们的国家现在强大了,那即使以前被掠走了,我们现在就不能抢回来吗?”面对这样有深度的思考,作为教师在欣喜之余可不必马上去解答,而是让学生广泛交流、讨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此时有的孩子可能就会想到说:“因为我国于1997年才加入《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这之前被掠走的文物是没有法律约束的……”这样一来,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就最深刻,理解更透彻,内心受到冲击就更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每个细节出发,抓住课堂上的生成点,从而激发、激励他们自主、有效地学习。
 
  五、培养学生求异的创新能力
  教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潜质的必然结晶。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如讲“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主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生活实际,针对“你都知道人们有哪些休闲方式”“你认为什么样的休闲方式是健康文明?”“如果你是推荐师,你会推荐哪些适合家人的休闲方式,为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来讨论交流。这样因为有一定的生活体会,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而在推荐家人休闲方式这一环节,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体验,设计出许多可行、实效的休闲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二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质疑权威的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是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大胆探索,不墨守成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相信自我。三是(针对有作业的学科)老师可以把作业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要鼓励学生做作业时进行一题多解的探索,并由学生自己或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理清思路,探讨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同学们积极进取、创新思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敢于创造的独创意识和创新精神。四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总结观点或得出理论,自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自己独自提出、发现问题,自己独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五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养成一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养成他们的创新习惯及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自由参与,自主学习。如《灾害中的自救》这一课,教师可围绕有关自然灾害的常识和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这一知识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了调查、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随着活动的深入展开,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所以使预期的目标达成度比较理想的。课堂上,教师不必灌输给学生一些生硬的知识,而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活动完成的,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演练、资料收集与展示等,为学生提供探究、研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又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实效性也较强。

  七、培养学生深入反思的能力
  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对象、过程、方法与结果不断地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学习行为。一个会学习的学生,总是把预习——听课——学习——复习连成一体,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能力,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就难以自我改错纠偏,明确反思能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从而形成对学习的警觉。在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课始,让学生反思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及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教训;新授时,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回忆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哪种方法更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练习时,就知识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之处,安插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操练;小结时,提供空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作业设计时,适度拓展学习内容,以强化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的反思能力,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总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和完善,大胆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