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或多或少的对了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读书比玩耍更重要。从小就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到底事实如何呢?看看下面的专家的说法及分析吧。
家长心态:读书比玩重要
许多家长的心态是,小孩子会不会玩,有什么重要的,长大会读书就好了。
外婆以前喜欢种水梅,经常利用绳子等工具修改它的生长方向,以制造一些造型姿势。
她说,这必须趁枝干还很嫩的时候进行,如果等到枝干硬了,就很难改变了。栽培一个人,原理应该也是一样的吧,要教导创意、礼貌、价值观,都得趁年轻。
专家说法
其实,玩耍是门深奥的学问,因为小孩处于知识吸收能力很强的年龄,在玩耍的过程中,方向感、空间时间的掌握、沟通技巧、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等知识,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的囊中物。
缺乏玩耍机会的孩子,也因此缺少掌握这些有用技能的机会。因此,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玩乐环境、设备、玩伴,都“并非儿戏”,值得每个家长仔细考量。
当然,要陪孩子玩,或要让孩子尽情地玩乐,的确是相当累的一件事。
陪1岁多的幼儿玩耍时,我不是忙着捡滚到椅子下的球,就是陪他满屋子跑、上下楼梯。玩耍后,还得为他一一收拾玩具,有时他心情好,来“帮我收拾”,这时更有得忙的,因为我们才刚收好,他又一并儿全倒出来玩了。
但是,看到他经常突发奇想地,用我完全没想过的方法来玩一些玩具时(例如把玩具杯子拿来当鞋子穿),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创意。
经常带他到组屋楼下和邻居小朋友玩,不单他的社交能力进步、懂得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就连我的社交能力也进步了,以前完全不认识的邻居,逐渐熟络起来。
玩耍重要吗?社会对于小孩是否会玩耍,大概不会太重视吧,甚至可能越不会玩的孩子,反而被公认为更乖。
但是,成人的社会是残酷的,如果不从小就学习玩耍,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上的“游戏规则”,必然处处碰钉子或吃亏。
所以,家长们,与其不断逼孩子读书,不妨想一想,孩子玩得够吗?
从玩耍看心智
职能治疗师会让这些小病人在她面前玩乐,并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中了解他们是否符合那个年纪的发育指标。
胡嘉玲举例说,一个4岁的儿童在玩耍时,必须能够达到的6大指标包括:
*一物多用:可以把一支笔想像成几种东西然后玩耍,例如把笔当作汤匙或枪或飞机。
*行动次序: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先后次序,如为娃娃冲凉,得先脱衣、然后才冲凉,然后再穿衣。
*主题:玩耍时,自设并贯彻同一个的主题,例如购物或到动物园或参加生日会
*社交:可以和他人一起玩,争玩具也懂得如何与对方“谈判”。
*角色扮演:例如扮演妈妈、老师或医生
*拟人化:把娃娃或小熊或机器人拟人化,尝试从对方立场思考,例如了解娃娃也会伤心,或与小熊分享玩具。
职能治疗师会观察小病人在哪方面较弱,为他量身设计一系列玩耍项目,并教导家长如何在家中鼓励小病人玩耍。病情较严重的需每星期得到竹脚儿童发育中心,在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来玩上45分钟。
胡嘉玲透露:“有的家长认为只是来玩很浪费时间,就不来了。也有家长要求我们教导孩子学认字、写字。当遇到家长对这项学玩治疗不认真,我们也没办法。”
不过,也有一些家长,即使孩子已经康复,也仍然不放心,希望继续带孩子来复诊。
胡嘉玲说:“其实最好的玩耍环境是在家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放轻松,不要担心孩子会把地方弄脏或弄乱。玩具的玩法可以多变化,家长可以让孩子发挥创意来玩,不必拘谨于指定玩法。玩具不用多,日常的一些杂物,如布料、木棍、盒子、罐子等,只要确保干净和安全,都可以是很好的玩具。”
家长!让孩子玩吧
访问时,听到一个陪伴孙女接受学玩治疗的祖母,正在骂跳来跳去玩乐的孙女:“现在玩就够了,回家不要再玩了。”
许多现代儿童,的确缺乏玩乐的设施、环境和机会。原本应该活泼蹦蹦跳眺的孩子,在成人施加的压力下,必须循规蹈矩,寸步不敢偏离。
家长工作忙碌,没时间陪孩子玩耍,为了补偿孩子,家长反而买一大堆的电子游戏机等商业化的玩具。这其实双重剥夺了小孩玩乐的时间。
许多玩具都有指定玩法,而且零件配备周详,玩起来缺乏想像空间。
因此,现代儿童玩具固然多,但往往却导致他们较少机会发挥创意,使他们变得更“不会玩”。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玩乐很浪费时间,宁愿孩子用空闲时间去上补习班、心算班等,把孩子的时间表挤得满满的。
玩乐是儿童的天性,但有些儿童偏偏不会玩,甚至得上诊所接受治疗,学习如何玩耍。
小提示:如果孩子不会玩耍时,家长应该引起重视,有可能是自闭症的征兆之一。